|
展出者 |
作品名稱、媒材及理念 |
作品照片 |
吳姿瑩
(工坊、新秀獎)
|
纖維筆記 |
|
|
銅、纖維(苧麻、瓊麻) |
這組作品代表此次學習天然纖維創作的過程,我用首飾將處理材料的心得筆記起來。
編織是不斷地重複同一個動作,規律地重複產生幾何的節奏和肌理起伏的物質性,同時也誠實留下生手編織失誤的動作軌跡。
作品的局部保留纖維本來的樣子,或是取纖後沒有洗至白淨,保留淡而清新的綠色。
處理纖維的時候,注意到纖維的透光性,刻意揀選片狀纖維薄片來編織,是為了凸顯纖維猶如瓷器的透光感。
重複在同樣的位置堆疊編織,也能創造物質肌理和濃厚油彩一般的筆觸,我用編織筆觸構圖,製造虛實相映的畫面。
傳統編織滿足攜帶物品的需求,袋狀是用來移動物品的一種重要的形狀。
一直在移動和旅行的我,只能利用通勤的車上和零碎的時間編織,有一個隨身的捲線器,不但能讓我更高效地編織作品,同時也是一件使用起來令人舒心的飾品。
編織形成的幾何圖案,使我一開始直覺地也以簡單的幾何設計飾品的造型,隨著與纖維對話的經驗增加,逐漸轉向有機的造型發展。
一組作品,包含九件首飾。
編織胸針 (左一) 65*8*0.5cm
纖維編織墬子 (左二排上) 5*5 *0.3cm
亂針平織胸針 (左二排下)6.5*5.5*1.5cm
網袋胸針 (左三排上)8.5*6.5*1.5cm
纖維編織胸針 (左三排中)3*3*1.5cm
雙半圓編織胸針(左三排下)6*5.5*0.5cm
鎖針胸針 (最右排上)4.5*5*2cm
隨身捲線器 (最右排中)7.4*4*3.5cm
編織網簍胸針 (最右排下)5*5*7cm |
|
Kamaro'an住下ㄎ來吧 |
浪草燈 |
|
|
輪傘草 |
Kamaro'an在阿美族語裡的意思是「住下來吧」,產品均由部落工藝師手工製作,期許青年返鄉住下。我們順著部落悠久的工藝與文化,延伸出簡約而別緻的日常生活器物。 |
|
Kamaro'an住下ㄎ來吧 |
細旋草燈 |
|
|
輪傘草 |
Kamaro'an在阿美族語裡的意思是「住下來吧」,產品均由部落工藝師手工製作,期許青年返鄉住下。我們順著部落悠久的工藝與文化,延伸出簡約而別緻的日常生活器物。 |
|
郭大維 |
原 |
|
|
麻線、鐵、烤漆 |
『原』以在地原生麻線,透過纏繞的構作方式產生如浪花如羽翼般的抽象有機造型,結合白色結構鐵件的複合媒材運用方式,展現造型燈具的「雕塑性」,將質樸的麻線凝結成乘浪飛翔的光影雕塑。 |
|
王美又 |
瓊麻手編側背包 |
|
|
瓊麻線 |
利用天然麻絲作為創作素材,是為了與土地做連結。同學也將恆春半島3,40年代的綠金產業甦醒與再生。透過麻絲相繫,讓手作的溫度延續。 |
|
王美又 |
瓊麻綠景盆栽掛飾 |
|
|
瓊麻線、回收玻璃瓶、漂流木 |
透過回收再生的玻璃瓶成為綠景掛飾盆器,為了環境的變化在生活上能提醒人們少用一次性的塑膠製品。同時透過回收資源再生,讓生活融入藝術藝術融入生活。讓生活環境透過藝術美學來點化生機。 |
|
林詣祖
(工坊)
|
生活日,嚐 |
|
|
月桃、瓊麻 |
自然素材的編物沒落顯示了傳統文化工藝的掙扎,用素材最獨特的優點把月桃與瓊麻重新拾回大家愛地球的心連結起來,不脫離愛地球的生活模式,無論是提出戶外購買食材或者是掛在廚房,讓食材的保存也增加了裝飾的功能。 |
|
林詣祖 |
桃,到生活裏 |
|
|
月桃、瓊麻 |
自然素材在東海岸裡是到處可見,但要如何去運用或者是怎麼去使用往往是撲倒了一大群人的想像力,原住民的傳統編織技藝,早期來自於狩獵、採集、漁捕、休憩的需要而製作的,技法的變化來自於生活上的需要,讓自然素材的編物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提升纖維的層次增加生活的實用性為出發。月桃編織包的提身再搭配上苧麻親膚性的編織把手。
|
|
呂宗翰
(工坊)
|
Reverse "反客為主" |
|
|
苧麻 |
取苧麻纖維的過程中,苧麻的梗常常是被拋棄不用的。但這些管狀的梗,中空的結構及形態其實相當有意思,何不來做些什麼呢?於是以取好的纖維(材料)拿來交織這些梗(剩材),作 成乾燥花花器,形成材料們的對話。平常不用的,就真的沒用了嗎?剩材也可以變主角。 |
|
呂宗翰
(工坊)
|
Process "過 程 |
|
|
苧麻、棉線、壓克力 |
工藝作品的誕生,其製作的過程對於創作者來說是相當辛苦但同時又美好的一段時光。希望能保留及紀錄過程的美好,以當代材料承載取纖後的原料,再以局部編織的帶子進行綑綁,承上起下,這個物件承載的是創作者製作過程的美好時光。 |
|
邱春女
|
苧麻編織 |
|
|
苧麻 |
為找回布農族傳統苧麻工藝,從栽種苧麻開始,剝莖皮、搓揉成線到織成布匹,全都依照古法,過程雖然耗工費時,阿布斯仍帶著使命感,堅持要找回這項工藝。此展出內容為創新研發出的成品。 |
|
|
<回展覽首頁>
|